運城互聯網+微信三級分銷是救世主嗎?
摘要:本文作者為互聯網+全網營銷專家胡濤老師,將通過《互聯網+商業重構》的(技術變革、商業模式設計、供應鏈組織變革)三維度有效闡述并剖析中小微企業基于微信自媒體運營的困惑點與迷茫點。
【互聯網+微信三級分銷之一技術驅動下的變革】
前言:近日一篇“世界500強中糧新模式、中糧也開始直銷了、淘寶要哭了、加入世界500強不用投資一分錢”橫掃新聞頭條并刷爆朋友圈,其被很多人冠以為“微信直銷”或是“三級分銷”,網上各種聲音此起彼伏,著實熱鬧了一番。
我們不去探討孰對孰錯、也沒有必要探討所謂中糧旗下的保健品公司是不是真的,我們研討和分析一下為何這個事件會刷爆朋友圈?其真正的核心本質在哪里?為何又會產生如此大的反作用力讓客戶(消費者)質疑?如果這個事件的主角換做你,你將如何操盤?真正的微信營銷到底又應該如何來做呢?
微信教父張小龍對“微信”主導定位思想就兩個字“服務”。早在2014年《微信思維》出版之前,我也對“微信營銷”做了一個21個字清晰定義:“讓用戶帶來用戶、讓口碑贏得口碑、讓用戶成為伙伴”。我們細觀營銷進程的核心本質,其實也就是“服務”二字。營銷的進程就是一個“信任”的進程,營銷的成交就是一個“信任”的開始,而所有的營銷都離不開其核心本質“服務”。尤其在21世紀,我們將營銷定義于“感受經濟時代”。當我們了解營銷真正的核心本質之后,我們不難發現“服務”與“感受”之間形成了密切的關聯關系。細看“中糧直銷門事件”,我們不難發現一系列的服務以及客戶的感受都像“上當受騙”一樣,其后續的反作用力將呈現排山倒海般反撲,即使企業快速做出“糾偏”與“公告”好像也無濟于事。一個充分利用“微信社群營銷”的經典反面案例教材就這樣被牢牢的釘在案板上。不論是客戶、還是用戶基本上都不會在給你任何機會讓你“無聊”地站在聚鎂燈臺前聽你“委屈的申辯”??芍^成也微信、敗也微信!尤其還導入了“微信三級分銷模式”,更讓廣大的客戶錯覺上認知為“傳銷”。
如果我們定義“B2C或F2C模式”為“去中間商化”成立,“微信分銷”模式確實也有“直銷”的影子,關鍵的問題是你如何應用,讓客戶“更爽”的接受。有一次我在清華總裁班上分享“互聯網+全網營銷體系構建”時,我主張的O2O核心思維是:“去中間商化、就是將利益的最大化給予了三方,第一是廠家(商家)、第二就是終端消費者(用戶)、第三就是代理商或分銷商。是將過去傳統的省級、地級、縣級、大批小批、終端零售店(最少四到五級利潤扒皮,最后全部是消費者買單)渠道供應鏈的縮短,擠出其他的中間環節,讓終端消費者獲得最大的實惠與收益,或者也可以理解為讓價格回歸市場合理范圍之內”。
我們都知道,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相對性的“強關系鏈”而構建,也就是你比較熟悉的人群群體,而“微信群”的構建反而是基于“弱關系鏈”而構建。為何這次“中糧直銷門事件”首先引爆的是朋友圈,其次在微信群中產生反作用力的質疑,就是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屬相差異。也讓很多人瞬間將其與“直銷”、“傳銷”快速掛鉤的原因之一。當N多事件糾結在一起產生疊加效應的時候,多米諾骨牌效應自然也就隨之出現。引用一個失敗的案例來闡述,其目的是讓廣大的企業主明白“微信營銷”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以及風險,如果換成你來操盤,你將如何運維?后文我將與大家一起分享和研討一下我的理解與認知,僅供參考!
【技術是超越對手的絕對力量】
前段時間,微信朋友圈還在傳播“阿里巴巴馬云”在浙商大會上的一個演講視頻內容,馬云也闡述和論證了“科技的風口力量”。而這一次的“風口”是非??膳碌?,因為互聯網+將帶來的是智慧的升華、是人腦的變革、是思維的變化。在DT時代,所有的企業都是透明的、分享的,所有的企業都必須與眾不同,這些要求來源于消費者,如果不是一個一切以消費者為驅動,圍繞著消費者需求去轉的企業,很難生存下去。
互聯網+全網營銷五大體系建設中,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內容就是“騰訊系”的“微信營銷”體系構建,如果說由最初的“微信功能應用認知”到“加粉神器”出現、再到“微信社群營銷”、“微信矩陣營銷體系建設”,每一次技術迭代都在引領廣大的消費者趨之若鶩,而最早一批的先知先覺“面膜”們早已賺得盆滿缽滿后悄然失蹤。到底“微信”能不能做營銷,坊間爭論比較多,答案是確實能做營銷,總不能說“紅包大戰”不是一種營銷和吸粉吧?關鍵的問題是,騰訊這樣做你怎么做的話題。
“微信三級分銷”主要核心技術依托有兩個,其構建在服務號上的是微官網,定位于主打品牌建設。其次是微商城,定位于產品的展示與呈現,快速成交。第三是“微信二維碼分碼”技術以及“微信分享鏈接追蹤”技術。主要確定你的分享傳播到底給誰了,以此而確定和你之間的關系,尤其是利益傳播關系。正如聯想集團柳傳志所言:“定好位、用好人、分好帳,首先解決好分賬”的問題。微信三級分銷即:“上游廠家、中間代理商、終端消費者”的三級扁平化架構模式。當消費者在充分的體感后,有效通過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進行傳播的時候,因為付出了一部分的勞動而獲得一定性廠家返利或者獎勵模式。當“微信分銷”這種模式在微信大行其道的時候,很多廠家如夢方醒、如獲至寶,認為擁有一套這樣的微信分銷系統就能橫掃天下,而事與愿違。
技術如同一把槍,關鍵是要看什么樣的人、用在了什么樣的地方。為什么說微信是一個最棒的服務平臺,因為微信的技術迭代還能幫你完成“產品大數據的分析”(需要二期技術開發)而有效支持廠商做出正確的決策分析。比如:“客戶活躍度指標分析、產品活躍度指標分析、傳播度指標分析、購買度指標分析、日周月度銷售指標數據、旺銷產品指標數據分析、進銷存量化指標數據分析、利潤率平衡均線指標分析等等”,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更好的服務于客戶,服務于廠商的正規化、快速化的對市場反應。優秀的企業不是你的戰略制定的多么偉大,而是你在行進的路上如何少走彎路或者是少犯錯誤。簡單的定制一套“微信分銷系統”就以為能夠大行其道,快速獲取商業利益,這也反應出了國內中小企業主的急功近利、一夜暴富心態,甚至部分廠商利用技術做出了多級分銷模式,也就是坊間現在多指的三級分銷或者四級分銷模式,即“廠家——消費者A、消費者B、消費者C、消費者N(一般性中間還隱藏了一個運營商)”,最后終端消費者拿到的價格其實并沒有得到實惠,而是中間人獲取了大量的利益。這就是為何“微信分銷”會讓很多人感覺到這是“直銷”或者“傳銷”的味道,因為消費者并沒有真正獲得“利益”或“好處”。
我們做一個小小模擬來試驗一下你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內的營銷場景,首先是基于“微信強關系鏈”的構建,也就是他們都將可能是你的朋友,你的所有銷售場景是基于“殺熟”而構建,那么也就是你在為這個產品做“信任背書”,假如你的朋友知道你所推薦的“商品”你賺取了一定的利潤,請問你的朋友感受度如何?當然,你也許會這樣說,我付出了勞動,我理所當然應該獲取一部分的價值,這個觀點我也認同。但是有一個核心,那就是你朋友在購買的過程中及后續有沒有得到更大的好處,比如:“服務、質量、價格、感受度等等”。大部分國人的思維是,你還賺了我的錢,好像他的內心感受度是不爽的。其實這么說也沒有關系,你可以虛擬的換一個角度來試驗一下,就是你的朋友給你推薦了某一款商品,你購買之后發現,并沒有比外部的價格便宜、也沒有得到優質的服務,甚至你還不好意思去申訴與維權,請問你下一次還在他哪里消費購買嗎?我們講“沒有對錯、只是角度不同而已”。